有没有好一点的睡眠监测设备推荐(靠谱有用的睡眠监测软件)
睡眠监测设备百花齐放,哪些才是真靠谱?
开工第一周,你睡得怎么样?
这个问题除了你本人之外,睡眠监测APP/设备也能回答。
不仅能给你的睡眠打分,它还可以清楚的知道,睡觉时你会不会打呼噜、磨牙、说梦话……了解一些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的事。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睡眠监测APP/设备到底准不准?
01.
睡眠监测严格说是睡眠推测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睡眠监测APP/设备,主要依靠两类装置。
一是陀螺仪等监测加速度装置
对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动作幅度和频率等信息进行算法分析,从而判断睡眠状态。
二是麦克风等监测声音的装置
以记录的翻身、打鼾、梦话、磨牙等声音,作为评判睡眠质量的参考项。
但无论是监测动作还是记录声音,说到底都是在推测人是否在睡觉。
基于以上监测原理,这些APP/设备很容易出现“人静止不动、不出声就是睡着了”的纰漏。
02.
睡眠监测APP/设备靠谱程度
手机睡眠监测APP
利用手机内部的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来监测睡觉动作,从而分析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等。
但实际上,这样简单的监测仅能当做一个粗略的参考,并不能反映真实的睡眠质量。
因为人在正常睡眠过程中会无意识地翻身,但不会影响睡眠质量(多数睡眠监测App会把翻身归为浅睡眠)。
并且,只是通过震动来测试睡眠情况的话,还会出现“加速传感器和螺旋仪不精准,测试有偏差”和“两个人同睡在一张床上,监测对象傻傻分不清楚”的状况。
因为睡眠APP还有录音功能,可以监测到打鼾、梦话等,但同样对监测环境有严格要求,就是不能有其他杂音,否则影响监测结果,比如如果伴侣打鼾、说梦话,也会同样收录作为监测数据。
可穿戴设备(如手环、指环)
目前市面上的设备,主要是通过分析睡眠中的身体活动、呼吸、脉搏、体温等几个简单的生理信号,来判断使用者的睡眠状况。
通过加速传感器感受身体运动特征,来估计清醒或睡眠状态的穿戴设备,可以看做是手机睡眠监测的plus版。
虽说升级了,但同样存在“人长时间清醒地躺在床上而身体不动,设备会误将清醒时间判断为睡眠时间”的误判。
因此,可信度依然不高。
不过,通过安装多种生物传感器(如皮肤温度传感器、光电容积描记传感器和可以支持睡眠阶段分类的运动传感器),将运动数据和自主特征结合起来的穿戴设备,可靠程度就提升了一个level。
毕竟,连续记录体温、心率、体动等多种生物信号,再整合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数据,对睡眠进行监测和分期……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基本能把睡眠的好坏摸个七七八八。
再加上体型小巧、价格合理等优点,可穿戴式在众多睡眠监测设备中,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香饽饽。
非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枕头、智能床等)
相比可穿戴设备,非穿戴设备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支持呼吸监测,并且能够与人体大面积亲密接触,因此测量的结果更加准确。
不过,因为不具备监测脑电和眼动功能,其灵敏度和准确度还有进步空间。
03.
真正的睡眠监测复杂得多
医院的睡眠监测多导睡眠监测(PSG)——诊断睡眠障碍的金标准。
可以提供脑电、心电、眼电、肌电、呼吸、运动、鼾声、脉搏、血氧饱和度、脉搏波、呼吸频率、睡姿等参数。
还能将收集的参数变成复杂的波浪图,再由专业医生进行分析,并支持睡眠障碍的诊断。
可靠程度顶呱呱。
虽然跟医院专业的睡眠监测相比,居家的睡眠监测APP/设备结果并不准确,但透过它们所监测的数据,确实能起到筛查和提示的作用,比如:
▷记录呼噜声,谨防患有呼吸暂停综合症;
▷监测磨牙声,提防牙齿是否出现异常磨损;
▷记录体动频率,谨防患有不宁腿综合征;
▷夜间脉率小于60次/分或大于100次/分、夜间长时段血氧指数低于90%,则提示可能存在心律失常、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等……
有觉有话说
单次监测异常不用太焦虑,可以连续监测几次,如果都出现异常再考虑就医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