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危机》仅靠卖情怀就能成功吗?(分析《生化危机终章》电影成功之处)
随着北京时间2月24日《生化危机:终章》正式登陆国内各大院线。生化危机系列游戏改编电影也终于迎来了剧终前的最后一次狂欢。尽管最后一部电影在放映期间同时品尝到了口碑崩坏的苦涩与票房领跑的甜蜜,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还是为整个系列画上了一个还算精致的休止符。15年时光、6部作品!不管怎样,只要能一直走下去,这件事本身就值得人们致以敬意。
而事实上《生化危机》系列也确实是一个极端另类的存在,在它前进的路上总是少不了倒彩与漫骂。但即便如此,它也已经在全球游戏改编电影史册之上记录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后来者难以企及的一座大山。
当然也有很多游改电影第一部拍的很良心,获得了玩家与影迷的双重点赞,但基本上这些系列都会在第二部迎来一部相当平庸的作品,比如《古墓丽影》系列以及《寂静岭》系列,并且最终走向终结,由此横向对比,像《生化危机》这样可以连续拍6部,并且每一部都赚钱的似乎也撑得慌丧失前无古人了。目前《生化危机》系列总票房约为9亿美金,虽然这一数据在如今日益膨胀的票房界并不怎么耀眼,但考虑到《生化危机》本身R级片的受众数量以及系列的小成本制作,能有今天的成绩,本身就算是个奇迹了,所以毫无疑问,单就商业电影的角度来看,它是成功的!
(《生化危机》前五部成绩表)
以为靠情怀?当然并不是
如今的很多人喜欢将《生化危机》电影系列的成功归结于“情怀”二字之上,或许这在最终章上还说的过去,但实际上毫无疑问,该系列的成功与情怀的关系还真的不大。而实际上很多游戏改编电影之所以失败,最大的一招臭棋就是高估了玩家们的“情怀购买力”。像《魔兽世界》这样在全球拥有最庞大粉丝群体的游戏,其电影版也仅仅靠着情怀的力量实现了收支平衡。而至于其他公司的IP,真是想都不敢去想了。
情怀的力量通常只能够使用一次,《魔兽》热映期间有高喊着“为了联盟为了部落”的人疯狂刷场,但如果暴雪爸爸如法炮制第二部作品,又会有多少人继续买账呢?小编此前曾经询问过多名《生化危机》游戏的忠实粉丝,希望他们对该系列电影做出公正客观的评判,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小伙伴们大多数选择对《生化危机》系列电影说了一个字:“滚”。事实上玩家群体才是真正难以伺候的一个消费群体。因为毕竟任何电影想在两个多小时之内,将原版游戏几十个小时所酝酿而成的沉浸感营造出来都是不可能的。而体验上的落差也会让玩家在看完电影之后选择重新回到游戏当中洗洗眼睛,弥补过去两个小时内糟糕的观影体验。
(为了部落!!!)
实际上,《生化危机》系列在商业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压根就没把玩家当回事。而是完全按照好莱坞小成本恐怖片的设计流程来制作,这类电影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给出品方一个“以小博大”的机会,票房不利,止血走人;一旦爆红,便生生不息。而在这一方面,《生化危机》游戏在前期所带来的名气与受众积累无疑是本系列最强的砝码,当然,随着观影者数量的不断增多,本片也逐渐开始向中国市场、血腥暴力以及女神形象等方面做着转型。虽然这些方面在不少影评人看来是很不齿的,但毕竟买票的并不是这群人,而是喜欢在电影院、放映机当中看炫、看爽的观影者。而这种套路也可以安放到如今很多的超级英雄电影当中。
两种艺术的相互渗透!
不少玩家将游戏改编电影看成是第九艺术(电子游戏)对于传统艺术行业,特别是电影行业的一次宣战。但实际上,玩家与观影者对于这两种艺术形式在感官上的逐渐趋同正在促进着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或许与其说是宣战,不如说游戏改编电影是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相互融合、影响的产物。
实际上,通过游戏改编电影,整个电影行业当中的一些演职人员、叙事手法、拍摄角度也正在影响着我们所热爱的游戏。比如人气十足的《使命召唤》系列,从04年的《使命召唤:大红一师》开始就不断向《兄弟连》的参演人员进行过资讯,力求打造出最接近电影级别的战争场面。而游戏业内的知名制作人小岛秀夫,也在《合金装备》系列中不断运用着电影剪辑的手法来让整个游戏在作战与剧情方面无缝连接。并且在他的最新作《死亡搁浅》当中,也请到了“弩哥”、“拔叔”等一众知名演员。
(拔叔真是帅)
写在最后......
在《生化危机》系列电影最终完结的今天,其实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样一部被影评人与玩家“骂大”的电影作品是如何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的。但毕竟事实摆在眼前,如今已经成为一座大山的它势必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成为很多游戏改编电影的鲜活实例。未来或许会有另外一个足够成功的游戏系列,而广大玩家也需要换一种心情,以欣赏一部爆米花电影的心态去体验。